巨龙创视-AI赋能让体育运动更智能,智慧运动操场系统上线
发布时间:2023.04.17
浏览次数:7064次

体育是第三主科

新课标显示,从2022年9月起,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,其占总课时比例为10%-11%,仅次于语文(20%-22%)、数学(13%-15%)。从数据可以看出,与2001年版、2011年版课标相比,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%-11%,但课时数并未增加——20年来一直是每周小学1至2年级4节体育课,3年级至初三3节体育课。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。

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关注到,在新课标中知识型课程进行了调整,比如体育、思想品德等,让课程更加均衡。他认为,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敏感期和技能获得的重要窗口期,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增加体育锻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定。

体育教学专业化

体育老师从繁重、重复的日常体测工作中解放出来,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生长发育情况、兴趣爱好、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。在体育教学中,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,因人而异,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、练习密度、强度等,由体育教师向专业体育教练方向发展,将学生以运动员的方式教学,注重学生体育科学化锻炼和积极性的培养。

体育训练自主化

现阶段受场地小、器材非智能、教师资源匮乏的限制,严重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的发展,无论课堂还是课外,学生自主训练时间、次数、运动量不能完成体育教学安排的任务。通过教学手段和体育基础设施的提升,让学生可以自主学练,指导学生体育训练自己想、自己做、自己改、自己评价,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练能力,达到全面体育素质提升的效果。

训练过程数字化

疫情下,正在形成数字化、智慧化的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趋势,但体育教学大部分还停留在经验主义而非科学数据指导的教学方式。通过新技术手段对整个体育训练过程进行数字化采集、记录、分析、指导,完成客观体育训练数据沉淀,将成为备、教、学、导、练、测、评全过程,多维度科学评价体系的基本条件。

体育基建智能化

实现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善,建立教会、勤练、常赛体系,落实高质量体育现代化教学的指导方针,建立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,利用数字资源及信息技术建设智慧体育校园,将新型智能化基建赋能于教学融合,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,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。